从选种、育秧、插秧、田间管理到收割,直到餐桌上的米饭和不断刷新纪录的“世界较量”……一粒水稻经历了漫长的生长“旅程”才成为端在我们手里的米饭。 从所里到村里,从村里到田里,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块示范田,汗水洒在了永宁坝。这就是丽江市农科所水稻团队下好“极量创新”先手棋,创造5年8破世界纪录奇迹的秘密。 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镇高寒稻作区地处滇西北的小凉山,海拔2670米,被誉为水稻种植的“世界屋脊”,年均气温9.9℃。“在小凉山搞产量研究,好比人类攀登珠穆朗玛峰!”12月23日,丽江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杨洪对记者说,种子是农业之母,是粮食生产的源头。只有守住农业“芯片”,才能端牢我们的饭碗。 选育耐寒性极强的品种和探索高寒水稻精确定量集成栽培技术,是他们团队攻关的核心。为了探索最高海拔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参数,检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适应性,杨洪带领团队制订了攻关方案。这个方案的目标就是攻克高寒水稻育秧和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——集品种选择、培育壮秧、合理移栽、前控后促施肥、定量灌溉、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为一体的生产技术模式。这项成果的应用,不仅可节省种子,减少化肥、农药用量,提高其利用效率,而且还能减少稻农田间劳作次数,降低水稻生产成本。 “我们选育的水稻品种主要是耐寒性极强的丽粳9号和11号,从选育到大面积生产应用历经20年。”盘点这几年破的世界纪录,杨洪如数家珍。就在不久前,他们又创造了新的成绩——海拔2670米水稻丽粳11号前控后促栽培技术百亩样板平均亩产548.93千克,再次刷新水稻最高海拔百亩产量世界纪录。 “30多年来,我干的是水稻、想的是水稻,一天也离不开水稻。作为农技人,我们有信心把水稻种子打造好。”杨洪说,农技人员要学习袁隆平精神,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,扎根基层,踏实苦干,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增收作贡献。
2025-03-21
2025-03-12
2025-03-12
2025-03-12
2025-03-12
2025-03-12
2025-03-11
2025-03-11
2025-03-11
2025-03-11
本网站所有协议图片及素材均由本公司或版权所有人授权发布,如果您侵犯了该图片素材或素材的知识产权,新华社有权依据著作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标准或最高达50万元人民币的法定标准要求赔偿,且有权不以本网站发布的图片授权价格作为参考标准。
copyright © 2019 www.cicphoto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本站所有刊登的各种图片及各种专题专栏资料,均为新华社中国图片集团版权所有,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。
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
京ICP证010042号 | 京ICP备13027514号-1 | 可信网站认证 | 京公网安备:110402440034号 | 网上传播视